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今年最後的文章-論經濟(一)

大家好,我人還在越南,其實很久以前就想要寫這一篇了,本打算在這邊要努力寫,可是渡假實在是太令人享受,騰不出時間。

今天來講一下我心中的「經濟學」。其實說起來也沒有到"學"那麼高層次,頂多當一個想法。

==文章開始==

財富的定義

金錢是什麼?一般來說怎麼樣評斷一個人金錢的多寡?是擁有最多黃金的人嗎?還是擁有最多土地的人?還是說要看美金的數量?.......


在往下看答案以前,大家可以先想想。

=
==
===

根據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國富論》中的啟發,金錢的衡量標準是「可支配的他人的勞動的數量」

…也許他那個年代有奴隸制度吧,或者是英翻中翻譯過程有失恰當,總之,中文版他使用的字彙就是支配兩個字。我認為現在這個"不爽不要做"的社會,這兩個字可以改成"交換"或是"購買"。所以整句話可以改成「金錢=可購買的勞動力」

Anyway,意思大概是這樣的,我用例子來舉例:你今天早上起床刷牙用的牙膏牙刷是他人勞動所製造出來的、吃早餐看的報紙也是他人勞動騎車送到你家的、所搭的車子也是司機花力氣踩油門、剪頭髮的小妹也要拿起剪刀......其實所有的交易都是在交換勞動、或是勞動所製造出來的東西的。

而你怎麼會有錢給人家呢?也是因為你每天辛勤去上班、勞動,做出了客戶要的東西,然後支領薪水紅利等。

這邊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例如一些比較特殊的有價物質,諸如荒野中的黃金或鑽石、每個月必須要交給房東的房租……這些不就是反例嗎?不,其實這些也都是勞力:沒有人挖礦,就沒有黃金;沒有人蓋房子,就沒有房子。

=

我們其實只是把所有物品及勞力換成一張張的紙鈔,方便儲存攜帶及交換。

接著要討論的是,在這一個瞬間,全世界的勞動生產力(人口×單位人口生產力)是固定的,簡單地說,全世界的「勞動力」就是這麼多。

所以說,財富是沒辦法"創造"出來的,而是透過"交換"得到的。

=
我要證明上面那句話,來試著想想看一個情境,想像你住在桃花源,村莊人數共1,000人,在那個村莊所有物質都是自產自足,沒有外貿,大家都是用貝殼在交易,貝殼的總發行數量為100,000個。
好,故事開始,假設你是位農夫,每天種植稻米,收成後去市場上叫賣,一年的收成可以讓你賣到100個貝殼,這些貝殼足夠你這一年去買牛肉、上電影院、偶爾吃吃館子,生活還算過得去……

後來某一天,有個村民甲,出了村子,走了好長一段路到了海邊、撿回一堆的貝殼(假設一百萬個)。他回到村子把這一百萬個貝殼通通拿去流通(通通花掉),請問會發生什麼事情?

第一個是甲瞬間成為富翁,因為他擁有的錢是所有人加起來的十倍不止;第二個是,所有人的錢都瞬間貶值,因為貝殼的發行量從十萬個變成了一百一十萬個!
這時候你還會用一百個貝殼來賣辛勤耕一年所種出來的稻米嗎?不會,你會用1,100個來賣(等比例)。

所以說,勞動力產出是固定的,但貝殼的數量變多了,所以單位貝殼可購買的勞動變少了。

=

回到現實社會來說,那位村民甲撿回貝殼的動作就像是我們的政府不斷的印鈔票、發行通貨(通貨就是貨幣、鈔票),然後這些新增的貨幣流到市場上,就直接導致每個人手中可支配的勞動被稀釋

這就叫通貨膨脹。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發行貨幣對整個勞動力市場、乃至於整個國家,是沒有幫助的。

但政府不管,他就是要發,用的是「增加市場流通性」這個理由來注資,但深入想想,這些多印的錢哪裡去了?透過怎麼樣的形式流入市場的?是誰吃了悶虧?

==

現在政府採用的是凱因斯的經濟學,而不是亞當的,這兩者有什麼分歧?

凱因斯經濟學給了政府一個巧立名目的便道,「我大政府是為了增加流動性所以才多印鈔票的」。基於這個理由,他們可以理直氣壯一直印鈔。

就是因為多了印鈔票,,所以國家的GDP可以增加(數字上);就是多印鈔票,會讓人民覺得今年賺得比去年多(數字上);就是因為多印鈔票,大部分的數字得以成長(數字上)

簡單來說,如果不要看數字,用勞動力來衡量,我認為這整個社會在停滯!

不要講國外,只講臺灣好了,假設現在我們把錢去掉,所有東西都用勞動來衡量:我們把150元叫做單位勞動力,相當於最低薪資*一小時。簡單來說,一個月收入三萬的人,他的薪水叫做「200份單位勞動力」(30,000=150*200)

試著想想,一樣是三萬元,你以前的薪水可是「300份單位勞動力」呢(以前最低時薪100元)!只是這幾年最低薪資的調漲,你能夠購買到的勞動力變少了!

所以說,他人的漲薪,相當於你的減薪。我們看到的薪水數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把水分去掉之後,勞動力才是真正的衡量基礎。

所以說,以後不要再說「我今年加薪5%很爽」了,說不定你能夠購買到的勞動力還減少呢
啾咪>.^

=

所以說,你覺得股市兩萬點是怎麼來的?
房價高漲是怎麼來的?
政府宣稱的經濟成長率是怎麼來的?

=

只可惜,凱因斯是社會共識,所有人都是看數字在做事,較少想過其中的本質。

==

好,回到正題。

既然整體社會的產出=人口數×單位人口生產力,論長一點,從這一個世紀以來,全世界的「單位人口生產力」因為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資訊革命...提高了不只千倍,而「人口數」也增加了不少,所以說,整體社會的產值、產出是提高不少的。

問題是,那你的生活有提高千倍嗎?

很顯然沒有,要探討這個問題,就要講到貧富不均了。

=

要討論到貧富差距,一定要提到資產的概念。關於資產的定義,我相信富爸爸窮爸爸書上的說法:資產是幫你賺到現金流入的東西。

諸如購置房子出租予他人,房租收入>利息支出,這房子就是資產;但若是買來自住,因為沒有現金流入、只有利息支出,這不叫做資產,而是負債。

當然,自住的房子,雖然虧利息、但是可以賺價差(有漲的話),不過這種我比較傾向於將它歸類為賭博(畢竟是賭漲跌),先不討論。

==
寫到這裡累了,晚點寫第二篇

有想法歡迎提出

1 則留言:

  1. 貨幣制度下的人都算是被支配的吧
    財富自由也算是不同貨幣下自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