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為什麼投資比投機危險?

為什麼我認為投資比投機危險?
大家若被問到投資與投機間的差異,應該最明顯的聯想就是「價值派」等於投資;而「技術派」、「籌碼面」…等跟公司營運較無直接相關的,則是投機。其實學者對於投資及投機也沒有一個字典般的定義,筆者亦無意深入討論辯證兩者間的性質差異,因為這樣會讓短短一篇文章變成三篇。我想直接藉多數人以為的「時間劃分」來區隔兩者,多數人認為「持有的越長,就是投資;反之則是投機」。
好,利用這個”認為”,我們可以較為深入地討論。若要我在這個架構下描述何為投資?那我會說:「只有在以永續持有為目的的前提下進場買進、並長期持有,與公司的盈利甘苦與共,才稱得上是投資。」而排除以上的做法,充其量就只能稱得上投機罷了。
大家不要誤會,我對投機這個詞是沒有貶意的,可能中文成語中有個「投機取巧」一詞,多數人才會誤把「投機」當成一個貶意詞。投機其實涵蓋的範圍就廣了許多,短期的價差交易(低買高賣)屬於投機一環當然就不需要再多提,就連那種持有時間很長…例如0050臺灣五十在五年前用70買進、現在用90賣掉?這是投機。二十年前用70塊買的2409友達,到現在還沒解套、所以一直抱著?這還是投機…族繁不及備載。只要心態不是與公司生死與共的,那還真稱不上什麼偉大的投資。
所以投資的危險在哪裡?投機又安全在哪裡?照理來說這兩個不是應該反過來嗎-因為想追求穩定而投資、想追求高報酬所以冒著高風險投機?我得說,這觀念真的錯了,且聽我娓娓道來。
台股投資人心中幻想「股票投資」的做法是,在某個相對便宜的價格買入某公司股份、並在上漲時出脫(其實有出脫打算基本上也不能稱為投資,但為寫文方便,姑且算之)。這樣的做法聽起來低買高賣,實在掌握了獲利唯一真訣,但問題就在於,如何評估這檔股票是高還是低?
普羅大眾最常拿來參考的指標就是「過去的股價」:以前一張要花130萬,現在只要90萬?便宜!以前曾經漲到50塊的股票現在只要30元?便宜!所以你看到了宏達電一路從1300跌到了900,一堆人覺得便宜而買進,結果現在跌到25元;中鋼從50塊開始買,買到現在只剩19塊…。要知道,當一間公司從最高價剛下跌一些的時候,獲利狀況是極佳、本益比是極低的,不僅會引誘一堆拿歷史股價當標竿的「投資者」前來接盤,還會吸引一堆用本益比或ROE等等拿財務數據當依歸的「投資者」前來投資。
自認為是「在投資」的人之所以會買進某支股票,是因為他認為這價格很便宜,那如果很不幸,買進之後還有更便宜?他的做法會是「再觀察看看,會再漲回來的」「我這是投資不是投機!投機才會追高殺低,投資都是買低賣高!」…所以動作往往就是加碼、攤平。我不否認市場上也有眾多股票能讓這些「投資者」滿載而歸,而這些就是倖存者偏誤最好的註解。
投機則不同,好的投機者明白自己正在幹嘛:隨時讓心態保持靈活、不堅持對行情既有的判斷,賺該賺的利潤,股價表現不如預期時也會果斷出場。可以有所期待,但不依賴。
想法會影響做法,所以筆者認為投資與投機一個根本的差異就在遇到風險時的做法,這決定了一切。沒有人可以永遠正確,李佛摩曾經說過「所謂的投資人才是不折不扣的大賭徒,他們在決定好壓哪一注後就從一而終,假如這一把決定錯了,他們就留到賠光而止。」多麼有智慧的一段話!
這邊幫投資派說句公道話,那些真正成功的「投資家」,他們的研究深入、信念堅定,光是聽他在評論公司時就知道他充滿智慧、具有獨到的看法。若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多跡象證明他看錯,他也會果斷出場。
其實多數的投資人之所以賠錢,都是因為在這兩者之間徘徊,賺錢時當個投機者,股票套牢又變成了投資人,其實也不需要煩惱那麼多。而對於那些有志成長的人,這才是需要面臨的課題!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追求零風險的代價?

曾看過一本書,其中一章在介紹「零風險偏誤」。其實這個詞的主軸很簡單,他說明:「人類往往為了把風險降到零而付出過多代價」。
書中有個生動的比喻:假設你被迫要玩左輪手槍之俄羅斯輪盤遊戲--在左輪手槍6個膛室內塞入1顆子彈,並隨機轉動轉輪並朝自己腦門開槍,要是沒事,則遊戲結束;但如果很不幸、剛好轉到子彈那一顆,則死亡。
現在有兩種情境:
1.假設那把槍內原裝有4顆子彈,你可以付出某金額X取出其中3顆。
2.假設那把槍內原裝有1顆子彈,你可以付出某金額Y取出它。
好!請各位看官來選選看,X及Y你分別願意付出多少呢?
經過實驗結果,多數人在第二種情境下,願意付出更多的錢(換言之,Y>X)換取將風險降到零。但第一種情況「四顆中取出三顆」其實就機率來說,降低的幅度其實比第二種情況「一顆降到零」,還要多上三倍!但人們卻傾向付出較高的代價去取得一個「確定性」。
這邊可以舉非常多例子,例如若要將飛機失事的事件降到零,則須禁飛所有飛機;要路上沒有交通事故,則須銷毀所有汽機車;要人類對地球完全沒有汙染,則只能請Thanos彈兩次手指…
族繁不及備載,這裡只是要強調萬事皆有風險,若一味地想要把風險降到零,會付出與之不成比例的代價。試想工廠製造標準若為追求降低超越六個標準差(<0.00034%)以下的誤差、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本想出國但怕飛機會失事、船會沉、車會撞、走路會跌倒,所以一輩子選擇足不出戶,難道真的有比較明智?是否失去了探索人生的機會?
套用到股市也是一樣,大家都知道疫情也許有二次爆發的可能、中美貿易戰連帶華為禁令也是正在進行式,更別提GDP衰退、失業率爆表……這陣子發生的種種在悲觀的人眼中盡是風險;為了避開這些風險,他們付出的代價就是遲遲買不了股票,並任由現金部位遭受QE的稀釋,未來通膨襲來,這些人的風險還更加大呢!
所以,請試著體認世間萬物沒有在零風險的,也沒有百分之百確定的;不確定性固然使人不安,但練習與之共處是使人類文明向前邁進的一大課題,我們只能在利與弊之間取得一個最佳解、在股海的驚濤駭浪下勇敢前行!
-
適度的降低風險是必要的,但追求完全零風險...?大可不必!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存錢?投資?孰輕孰重?

我相信大家光看標題就知道答案了,存錢(此指扣除生活花費及緊急預備金外的存款,下同)而不投資,在世界各大央行大開印鈔機的此時此刻只有被消磨的份。
Adam Smith曾提過,如何衡量一個人財富的多寡?端看他能夠支配(購買)多少勞動。可以這樣說:全世界的所有勞動力總合就是全球財富的總量,你變富有(可支配的勞動變多)就等於有人變得貧困(可支配的勞動變少、或被支配的勞動變多)。不過,有趣的是,勞動力不會突然劇增,但鈔票會。所以假設現在政府發錢,A拿到一千億,B拿到一百塊,雖然兩個人帳面上看起來錢都變多了,但你我都知道誰的日子未來會過得更艱困,因為這個貨幣原本可以支配的勞動力被大大稀釋了!所以在政府以紓困名義大方印錢的同時,若沒有你的分,你能夠購買的勞動力就被削減、縮水了!
話說回來,相信很多人不是不想投資,而是不知道如何投資。顯然,我們沒有受過個人財務規劃的正規教育,以致於現在很多新鮮人聽了理專建議或銀行slogan「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就用自己辛勤勞動所賺的薪水買入他們想要賣你的產品(一般來說,毛利或抽傭都很高),這種近乎壓身家買一個覺得自己不吃虧、甚至還有絲絲得意「我這是投資理財」的產品,只能說用投資名義來包裝大家警戒心都很低呀!
那有更好的選擇嗎?有的,筆者推薦的就是股市。相較於開放式基金,股市的掌握度高、可自我提升學習的空間大,且不像房地產具備高門檻、低流動性的特質,另外相較於其他複雜的金融商品來說,股票也是一個較容易上手的投資工具,也難怪炒股曾經成為全民運動,連市場賣菜的阿嬤偶爾都能露上一手。
只是,股市易學難精。在牛市買股人人有如神助,但熊市一來、潮水退了才發現穿褲子的沒幾個。所以說,要判斷一個人(或是一種方式)是否能夠在市場賺錢,必須至少經歷過一個多空循環才能下定論。
什麼時候適合投入?越早越好。比起現金,某些投資模式(如指數型投資法)長期來看就是會賺錢;而想要藉由擇時、選股來賺取超額報酬的人也是越早進市場越好,除了進市場試水溫、體驗多空循環外,若沒操作經驗還幻想著等市場崩盤之後逢低梭哈買進?少做夢了,你不會敢買的。
在股市裡不要怕賠錢,做好風險控管就能避開九成的虧損。也許你現在會覺得股市很高、很貴,但是永遠記得,避開大跌的人,也會避開大漲。現在不上車,以後更上不了車了。

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為何不該盲目跟單

你還在等別人告訴你四個數字(股號)嗎?其實,有時候我也在等。
「提防所有的內線消息和明牌!」已故的操盤傳奇人物傑西李佛摩早在上個世紀就講過這句話,但是會聽進去的人少之又少。
為什麼?因為市場的詭譎性-好比一個常見的例子:大家買冷氣時會貨比三家,計較那五百、一千的折扣;但是買股票卻只要聽到身邊某些自稱擁有內線、貌似神秘的消息,就想也不想地大方買入。其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市場短期走勢充滿著隨機性,導致近觀者以為賺五千與賠五千的機率是相等的,而且由於短期損益只占投入本金的幾個百分點,所以也較易使人放下戒心、進而輕忽風險的大小。
要知道,跟單是很危險的動作,一來,報牌的人發現狀況不對也不知道怎麼跟你啟口說要賣出,試想,若停損賣出後開始大漲,不僅害你賠了錢、又沒賺到後面大漲那段,不就錯了兩次?二來,跟單會失去「自主性」,他說買就買、說賣就該賣,不應該參雜自身的看法在其中;但一般投資人遇到虧損的反應通常是「再看一下好了」、「應該會反彈吧,不然我等反彈到我成本再賣好了」……等等,所以就算報牌的人即時在帳面小虧時改變了看法,跟單者也會因為操作素質的關係而不捨賣出,最終少勝而多賠、導致長期虧損。
跟單最大的問題在於就算跟了有賺錢,但畢竟賺錢的方法無法複製(除非你真的找到一個可以讓你跟一輩子的內線王,且他每次都猜對),所以跟單賺得再多都不會有進步!且依照筆者經驗,就算是深知公司營運及財務狀況的董事長,也無法對明日走勢有個十拿十穩的規劃,除非用真金白銀砸出來,不然基本上他們也無法控制股價走勢。既然董事長都沒辦法了,你又怎麼能拿著錢跟著一位自稱有內線的局外人、相信他會帶領你走向財富自由的道路?
那有沒有因為內線而大賺的人?當然有,像這兩天有知名直播主就公布自己曾靠著別人告訴他某遊戲股可以多關注、並在短短數月賺進好幾百萬。不過他這案例面臨到的問題依然是該如何複製他這次的成功經驗?等十年後推出VR版本時再做一次嗎?會一樣準嗎?
那該怎麼做?贏家也曾耳提面命:「操作一個系統,而非操作一支股票!」我認為的最佳做法是利用某些可參考的因子,去針對公司營運報告、股價走勢或籌碼狀態做一系列的篩選並得到結果。如此一來,此系統將能不斷運作,而且隨著時間過去,這套系統還會不斷地被驗證、被優化,五年後你的決策就會精於一般人,而且操之在己。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看看原油ETF如何賣了你 Part 3

原油ETF持續溢價的消息已甚囂塵上,負油價的新聞逼得多頭爆倉亦使投資人心有餘悸,此刻再續論整起事件的人為過失已為時已晚;面對動盪的市場,該怎麼挺身前進?讓我們將眼光看向將來。
依照筆者經驗,儲蓄之外可作為投資的標的物百百種,常看到的有外匯、股票、債券、商品(黃金原油農產品…)、房地產、藝術品、紅酒…等,及其相對應的衍伸性商品(基金、期貨、選擇權)。依照筆者經驗,這麼多的商品中,唯有房地產及證券類(股票及債券)是最容易造就獲利之人的市場。
相信有研究過去百年金融歷史的人會發現幾個特點:股市長期而言總是向上、債券長期來看幾乎都會有配息,就連專家持續爭論、爭議一直很大的黃金也因為QE的關係持續上漲。問題來了,外匯呢?石油呢?小麥呢?
這些”商品”的價格都是看「短期」的供需關係所交易出來的,商品及外匯其實並不存在一個「長期而言總是向上」的可能,並不是所有東西都會增值-有人買過美金從1兌30漲到1兌300的嗎?也許你可能會認為未來石油快用盡時一定會漲,問題是不會有替代產品的出現嗎?
其實我非常認同「負油價不會是常態」,任何的開採都需要成本、都應該有價,現在的負油價是短期狀況……但這種簡單到不行的邏輯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是要怎麼領先市場取得報酬?況且這次負油價只是因為近月合約到期、儲油空間又已近滿、不得不貼錢把油賣出去讓別人去處理,這才出現負油價的狀況。所以說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金融的紙上殺盤,並不會是長期現象,遠月合約也反映此一事實-12月交割的西德州原油合約現在依然在接近30元的價位。
臺灣目前三檔原油ETF(00642U元石油、00672L元原油正2、00715L街口布油正2)目前都已經調整至以持有遠月合約為主,所以不論如何,市面上沒有任何一個商品能讓你用負油價買進原油並持有、一直到你賣出為止,完全沒有。除非你有本事生出儲存設備來存放石油-油輪、一大堆油桶及合法存放空間、或是開一家煉油廠,那當然另當別論。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很簡單,買進現在油價受益股。就像我上面說的,買進權益商品並長期持有、會比買進商品本身、賭短期波動好,至少股票含計息後長期而言期望值為正。
哪一些公司會受益於低油價、同時又有近期事件相關題材?南帝化學、申豐特用這兩家公司做的是乳膠手套,成本為丁二烯、苯乙烯等石化原料,且終端需求因疫情而爆發,對公司業績有所幫助;而太醫、邦特,原料也普遍是石化材料,終端產品也是疫情需求上升的各類抽痰管等醫療耗材。油價的低檔都使得這些公司原料走勢相對平穩、降低成本的波動,以長線角度來看這些都將有利於公司的營運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