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一天一公司(四)-6294智基

 一天一公司(四)-6294智基



智基成立很久了,1996年,在2004年上櫃,但是因為之前是在做數位相機這種東西,之後隨著整體產業趨勢變化被淘汰,成為股價零點多元的公司....轉折就在2009年,公司辦理一連串減資+私募,讓公司的股權先濃縮、再增加發行,集中給特定人,特定人拿到這一個上市櫃公司之後再將自有實業的業績灌入,這個動作簡稱為「借殼」。借殼多說明一些,舉例來說,A是一間經營得很差的上市櫃公司、B是另一間沒有上市櫃的公司。A因為經營得很爛,股價很低市值很小,這時候基本上已經不具備繼續掛在交易所的價值了,A老闆滿手股票但又沒什麼價值。如果此時有另外一間沒有上市櫃的B公司,B的經營層如果不想走正常管道上市櫃(因為流程又臭又長又要輔導又要審議啥的一堆又要花一堆錢),就可以跟A老闆買"殼",因為A已經上市櫃了嘛,所以B老闆如果跟A老闆拿到大部分股權之後、就控制了A公司,這時候再用A公司的名義收購B公司,阿B公司本來就自己的,當然就同意被收購,這時候B公司的業績就會灌進A公司底下,A公司的營收啦、獲利啦、都會大幅起飛,這時候B公司就稱為"借殼上市"。

當然啦,A本來就會有一堆股東,針對這些舊股東,B老闆要怎麼拿?挨家挨戶要嘛?不可能嘛,所以就透過減資的方式--1張變100股,10張變1張,100張變10張....然後再用低於市場的價格訂一個私募,多弄個幾次就能稀釋A原本的股東權益了。

所以借殼會有幾個流程,先跟A公司講好說要借殼,然後跟A公司經營層買股份、然後辦理減資、減資完之後再私募,私募完之後再繼續減資、減資完再私募,等到洗到滿意了之後再把自己的實業灌進來,重點是慢慢灌,這樣成長性掌握在自己手上、同時也給市場想像空間,完成借殼上市的流程。

可是證交所金管會也不是吃素的,所以在2011~2013年有訂一些條件增加借殼上市的難度,像說要暫停交易半年啦、或是要增加審議的流程不然不給你恢復啦....之類的,不過這題外話了。

--

回到智基

總之這樣搞一搞之後,智基現在經營的是補教業,2009年「百世教育集團」進駐,百世教育集團旗下的補教品牌有「志光公職」、「保誠公職補習班」、「百世數學」....2011年~2014年公司陸續購買志光數位科技補習業務及營運設備,現在營收比重就是補習與教材97%、"團費"0.13%,這團費是他們加盟熊獅集團的「旅天下」品牌,Google還真的有這家,說是主打年輕自由行客群...總之營收不多,一百多萬而已,可能也是疫情的關係啦。

2017年公司跨足高中升大學的領域,到2020年底的時候經營69個據點

因為智基的關係人交易蠻重的,進貨都是跟自己關係人公司買,但至少客戶端那邊就是學生,不是關係人,這算是好一點的地方。那為什麼關係人交易不好?因為進出貨的價格是可以操縱的,想讓關係公司多賺一點就調一下價格、那如果想炒股的話就也用調價格的方式把獲利留在上市櫃公司上,所以為什麼關係人交易蠻為人詬病的。

但是依照智基的獲利狀況來看,應該是沒有調來調去吧,蠻穩的,現在只是說  是不是集團內的公司都已經納進來了?這我從公開資訊上面看不出來,只說之後還是有可能有新併購,可能要直接問公司。

這家的觀察重點呢....應該是未來有沒有新增的公司要納入智基底下,如果有,那收購的價格如何?還有臺灣補教的熱門程度,公職是不是又像前幾年那樣夯起來(我也不知道欸,總覺得現在沒人在推考公職@@?)。根據年報內的圖表,考公職的人數是有在下滑的,2010那附近是高峰。

依照智基的股價+財報狀況,他們經營的真的不錯啦,不愧是有40年的經驗,股價也沒有愧對股東,但是就像我上面說的,進貨的部分有一些關係人交易、還有未來是不是有新的事業體要納進來,那這些都是可以觀察跟期待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