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8日 星期六

代表性捷思、可得性捷思


昨天的問題,

「Linda是一個有主見的女性,大學主修哲學、關心社會的歧視議題、富有正義感、參加過反核運動。下列選項中,她現在最有可能過哪種生活?請依機率高低排列。

A.小學老師
B.在書店工作且熱愛瑜珈
C.積極參與女權運動
D.銀行員
E.保險銷售業務
F.積極參與女權運動的銀行員」

----

想好了嗎?解答如下(以下節錄自經理人雜誌):

其實這個排序重點只有在"D"及"F"的先後,(雜誌那方)受測者有85%認為,F出現的機率比D高。

「代表性捷思,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此實驗的重點是D與F選項的比較,多數者把F排在前面,因為Linda參與過女權運動,但從邏輯上來看,「成為銀行員」(範圍較廣)的機率一定比「成為積極參與女權運動的銀行員」(範圍較窄)高。所有女性主義銀行員都是銀行員。人們沒辦法意識到這點,是因為受到代表性捷思影響,以表面浮現的特徵做決定、沒有把正確機率納入評估。」

對最快想到的答案抱持懷疑,避免近期事件誤導思考

當新聞不斷報導幼稚園隨機擄人、捷運隨機殺人等社會事件時,家長親自接送小孩上下學的頻率會變高;在揭露犯案人精神異常後,民眾走在路上遇到行為較為怪異的人都匯避之唯恐不及。

......人們會把最容易想得到的資訊作為思考依據,用來推測特定事件發生的機率,以致高估事件的發生率,上述例子就是因為媒體大幅報導相關事件,讓這些是盤據在人們的記憶裡。

......研究團隊請參加實驗的人推測英文中以r開頭的單字較多,還是第三個字母為r的單字多?受試者回答以r開頭的單字較多,但事實上第三個字母是r的單字、比r為開頭的單字,多出三倍!多數人會這樣子回答,是因為想出r開頭的單字相對簡單。換句話說,人們不是以事件真實的頻率判斷機率,而是傾向把記憶中能輕易擷取的資訊當成事實,再依此判斷

>
......除了以「容易想起」為判斷依據,人們也會以「親近性」、「顯著性」來評估事情發生的機率。舉例來說,即使實際上因氣喘死亡的人數比地震或龍捲風多得多,但鮮明、易想像的死因(地震火災龍捲風等),會讓發生機率被高估,而較不鮮明的死因則會被低估。

>>
......應用上,如果主管在打考績時沒有列出員工近半年、近一年以來的表現,就有可能落入可得性捷思的陷阱哩,只考量員工近期的表現。

...在地震頻傳的時刻,藉由媒體不斷播報、加深大眾對地震恐懼的印象下,推出地震保單,將獲成效。公司在做行銷規劃時,如能利用此一特性,搭上新聞事件、熱門討論,順勢推出相關產品,就能帶動銷售成長。

那為什麼要現在提出這個好幾個月前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呢?這跟最近盤勢有有什麼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